黃粉蟲種蟲:本公司長期供應黃粉蟲種蟲,并負責提供養(yǎng)殖技術指導。
黃粉蟲是最佳飼料。有人聲稱試驗后:它是養(yǎng)殖蜘蛛、蜈蚣、蝎子、蛇以及家禽家畜的最佳飼料,用黃粉蟲作飼料基本能夠讓它們生長發(fā)育和繁殖。 由于黃粉蟲體內(nèi)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yǎng)物質,汁多體軟、生活力強,極易飼養(yǎng)。故被國家的動物園以及各地養(yǎng)殖場選作上好飼料。 黃粉蟲在25℃時,經(jīng)3-5天即可孵化,溫度降低則延遲孵化。幼蟲化蛹后要及時與幼蟲分開,因為蛹不會活動,有被蟲咬的可能。 分開后要把蛹放在通風、溫度、干燥的環(huán)境中,在20℃以上時,經(jīng)過一星期基本上能變成黑色甲殼蟲。
黃粉蟲又叫面包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于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粉蟲甲屬。 原產(chǎn)北美洲,50 年代從蘇聯(lián)引進我國飼養(yǎng),黃粉蟲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常量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因干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左右、蛹含57%、成蟲含60%(據(jù)《中藥科技報》報道)。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
形態(tài)特征
黃粉蟲一生(指一個生長周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1)卵
乳白色,很小,長約1-2毫米,直徑為0.5毫米, 呈橢圓形。卵外面有卵殼,比較薄,起保護作用, 卵液為白色乳狀粘液。卵分為:卵殼、卵核、卵黃、原生質。
(2)幼蟲
黃色有光澤,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呈圓筒形。有十三節(jié)。各節(jié)連接處有黃褐色環(huán)紋。腹面淡黃色。依此而命名為黃粉蟲。 頭胸所占蟲體的比例較短,約為身體的1 /5。身體直,皮膚堅,中間較粗。 腹部末端一節(jié)較小。頭縫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彎曲。
(3)蛹
幼蟲長到50天后,長約2-3厘米,開始化蛹。蛹頭大尾小,頭部基本模樣,兩足(薄翅)向下緊貼胸部。蛹的兩側呈鋸齒狀,棱角。蛹初為白色半透明,體較軟,漸變褐色后變硬。
(4)成蟲
蛹在25℃以上經(jīng)過一星期后蛻皮為成蟲。成蟲剛剛蛻皮出來為乳白色,甲殼很薄,十來個小時后變?yōu)辄S褐色,黑褐色, 有光澤,呈橢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6毫米,甲殼變得又厚又硬,這時完全成熟了。經(jīng)過交配產(chǎn)卵進行第二代繁殖。蟲體分為頭、胸、 腹三部分。成蟲頭部比幼蟲頭部多長出一對觸須,并且是幼蟲面的五倍長。足三對,一對長在前胸部,二對長在腹部,足長比幼蟲長8至10倍。每個足尖二個鉤爪,足趾上有毛剌。背部翅膀上有豎紋若干條。 成蟲雖然有一對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離飛行, 翅膀一方面保護身軀,另一方面還有助于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