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關(guān)鍵詞:
長白山野生斑褐孔菌,
斑褐孔菌
中文學名:斑褐孔菌
拉丁學名:Fuscoporia punctata (Fr.) Cum.
中文別名:層臥孔菌
同物異名:Fomitiporis punctata (Fr.) Murr.
Phellinus punctattus (Fr.) Pilat
分類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褐孔菌屬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多年生,無菌蓋,平伏貼生于基物表面可達20cm或更大。菌管多層,每層厚2-3mm,并逐年縮小,形成扁半球形的子實體,其總厚度達15mm,管孔表面初期銹褐色,后期由于被灰色菌絲所充塞而變?yōu)榈瓱熒磷鼗疑?,子實體的邊緣灰黑色,管孔壁厚,完整,管口圓形,每毫米6-8個。擔子短棒狀, 具4小梗, 10-4.5μm×8-9μm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無色、光滑,5-8μm。無剛毛。
生態(tài)習性:緊貼生在櫟、槭等闊葉樹的樹皮上或腐木上。
分布地區(qū):吉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廣西、云南、福建、西藏、遼寧、安徽、江西、湖北等。
經(jīng)濟用途:福建民間用此菌治療冠心病,據(jù)說其療效很好
野生斑褐孔菌----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絞痛
[主治功能] 能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和于心絞痛(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閉經(jīng)、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瘕積聚等癥,治冠心病效果甚佳,斑褐孔菌具有抗心肌缺血、調(diào)節(jié)心律、抗異位心律、改善心功能、降壓、改變血液流、調(diào)節(jié)末梢血液白細胞計數(shù)等作用,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非常珍貴,每天用量10至20克,水煎服。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多年生,無菌蓋,平伏貼勝于基物表面。寬可達20厘米或更大,干時龜裂,菌管多層,每層厚2-3毫米。生于櫟、械等闊葉樹的樹皮及腐木上,引起木材白腐。
有效成分:斑褐孔菌成分復雜,其發(fā)酵物中除含較多酚類物質(zhì)外,還含有多糖物質(zhì)。采用抗腦垂體后葉素為指標進行篩選,證明多糖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多糖的組分中,主要是半乳糖和木糖。
藥理作用:斑褐孔菌能顯著提高小白鼠對減壓和常壓缺氧的耐受力;能顯著提高離體兔心、豚鼠心、大白鼠的灌流量,降低在體犬的心肌耗氧量;對大白鼠注射腦垂體后葉素誘發(fā)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對抗保護性作用;對烏頭堿誘發(fā)的大白鼠心律失常(快速型)有對抗保護性作用。
性味功用:辛,溫。能活血通經(jīng),被動瘀止痛。用于心痛(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閉經(jīng)、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癥瘕積聚等癥。
產(chǎn)品關(guān)鍵詞:
長白山野生斑褐孔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