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的規(guī)格
常規(guī)撲克尺寸: 57*87mm,或63*88m(歐美多此),也有特殊尺寸須商議。
廣告撲克 材料:270G 中高檔紙張,300G高檔紙張,蘭芯,德國進口黑芯或其它撲克專用紙張。
包裝材料: 250-300克白卡或300克灰卡紙,特殊可以用塑料盒或鐵盒。
撲克張數(shù): 常規(guī)是54張;特殊為55、56張或其它張數(shù)。
撲克工藝: 上粉,上光;黑芯撲克可過A,B膠。
盒子工藝: 過膠或過油(歐美多用),覆膜、燙金、UV等等。
印刷顏色: 常規(guī)雙面四色(多廣告撲克),特殊可以專金等。
包裝數(shù)量: 100副,200副常規(guī)箱,或按客人要求定做,內(nèi)外拉絲。
撲克小知識:撲克的由來,源遠流長。人們只知道撲克傳自外國歐洲,其實紙質(zhì)玩具,起源于中國。 遠在古代周朝初,傳說年幼的周成王在宮庭中與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種“削桐葉為圭”的游戲。那時尚未發(fā)明紙張,故以樹葉為玩具。唐、宋時代,中國的祖先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既可游戲,亦可賭博,稱“葉子戲”。又有傳說大將軍韓信為了使士兵減少鄉(xiāng)愁,在軍中發(fā)明了一種供娛樂用的紙牌,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上自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均樂此不疲。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紙牌,每副有40張,分4類。牌上圖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清末至民國后,紙牌長約8厘米,寬約2厘米,人們稱紙牌。建國前后,潮汕民間還盛行紙牌賭博,玩法由簡單的排列式而逐漸趨多種多樣,每張紙牌上繪印1至10點的數(shù)碼,或繪印上象棋上的“帥、仕、相、車等32字,分紅、青、黑、白4色,共64張,作為排列式賭博。2至4人共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