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二環(huán)上,有座“景泰橋”,周圍還散落著景泰賓館、景泰小學等,這“景泰”二字的由來便是因為附近的北京琺瑯廠生產(chǎn)景泰藍的緣故。景泰藍工藝品經(jīng)歷了從繁華沒落到再次繁榮的過程。中國的古代工藝品,絕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http://www.fdt1.com/比如瓷器,有官窯也有民窯;玉器,宮廷和民間都有制作。只有一種獨特的工藝,在清末同光中興之前是宮廷獨享,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俗稱的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
掐絲,指在銅胎上用細的銅片掐成圖形,填上各種色料,再經(jīng)過燒制、磨制,最后成為成品,這就是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并非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元朝時期由阿拉伯地區(qū)傳入我國的。到了明朝景泰年間,由于皇家的重視,使它發(fā)揚光大,聲名鵲起,再加上當時的掐絲琺瑯器多為藍色,便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景泰藍。
景泰藍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鑲嵌、繪畫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堪稱集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大成。一件繁縟華麗的景泰藍要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歷經(jīng)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過程。
明清兩代,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引導北京景泰藍工藝從成熟走向了輝煌。據(jù)說乾隆年間皇宮除夕夜宴之時,只有皇上的桌上才能擺放全套的景泰藍制作的餐具,底下陪宴的只能使用瓷器或銀器,可見景泰藍在當時宮廷中的地位。西方人對景泰藍喜愛有加,他們樂于收藏景泰藍工藝品??上У氖牵c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反而對景泰藍的認識偏低。盡管它貴重無比,但由于傳統(tǒng)文化普遍的價值取向,文人多喜歡含蓄之美,看不上景泰藍的富麗堂皇,認為它過于花哨。再加上后來,景泰藍制作工藝成為了“眾人皆知”的秘密,于是,這個曾經(jīng)最典型的宮廷“藝術品”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廉價品,著實令人扼腕痛惜。
好在由于工藝、原料等差異懸殊,街頭廉價的旅游紀念品與真正精美華貴的景泰藍藝術品不可同日而語。國家也對傳統(tǒng)工藝實行了搶救、保護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藍工藝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這一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葩,終于再次煥發(fā)了昔日光彩,與玉雕、雕漆和牙雕并列京城工藝美術“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