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立體的,是三維的,因此三維空間不僅具有長、寬關系,還有一個深度關系。所以扎架子有兩個關鍵觀察位置,正面和側面。正面可以觀察到左右、上下的關系及長寬關系。側面可以觀察到前后的關系和上下關系及深度關系。
如果架子是金屬的,首先應找一根長度與芯棒差不多的木棒,用鐵絲纏牢,這樣其它木塊才可以在上面生根,同時也便于泥的附著。大家可以看到頭像架上的兩根木條扎成水平的“十”字型,一根橫向,一根縱向。橫向這根為了掛住顴骨和顳骨的泥,因此它的長度要小于顴骨的寬度,位置也應在顴骨相應偏下的地方。而縱向的這根為了掛住下頜、后頸和腦的泥。因此它的長度應小于頭的側長。且由于下頜較后腦突出,故從側面看,它的前段應比后段長些。位置也應在下頜相應偏上的地方,以免從下巴露架。如果作者是初學者,心中無數,還可以在架子上端釘一顆鐵釘,用細鐵絲和小木條扎成若干小“十”字架形,用長短不一的鐵絲固定在鐵芯上。(如圖4—3)
這樣你可以任意調動它,加固你認為還不放心的地方,從而使雕塑架的內部結構更好。
架子扎好了,由于金屬和木塊對泥的附著能力較差,可以用棕繩把架子全部纏一次,在上泥前噴一些水,這樣附著能力就增強了。
4.上大泥(見第49頁圖4—4)
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①架子結實牢靠,泥緊密。
②比例、動態(tài)、重心、體量。
③構圖,頭、頸、基座的關系。
④基本形的關系。
⑤大形大面的關系。
對于初學者來說,開始時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所以我們要求初學者膽子放大些,分兩步上完大泥。第一步,不必考慮具體對象的形體。主要是把泥加緊密,但應注意這時的體量應比實際對象的體量偏小些,以便給后面的塑造留有余地。這一步可以用木槌或大木棒把泥拍緊,開始時不要用小的雕塑刀,那是毫無用處的。第二步再完成關于“形”的這一部分及基本形的關系,頭的球體、頸的柱體、基座的方體或其它形,同時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尺寸和比例關系。
有了基本形,馬上應調整頭頸的動態(tài)關系,以及頭頸的體量關系,并確定構圖的形式。
接著,由大體向大面的塑造,而大面的塑造是為了更明確、更好地說明大體積的關系,用方木塊輕輕拍出面向關系。拍時應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正面”、“側面”、“后面”、“頂面”和“底面”。這幾個面正是構成一個立體的形體的最基礎的面,也是形體構成的基本因素之一。談到面,我們就有必要在這里談談點、線、面的關系。
銅雕塑(http://www.yt20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