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裝裱格式分為卷、軸、屏條、冊頁、對聯(lián)、扇面等。
中國書畫的裝裱起源很早。古人喜用屏風,屏風畫也需裝裱才能帖上屏風框架。秦漢時的屏風就是經(jīng)過裱褙的。后漢書記錄,漢恒帝時有《列女屏風》等。當時都是用粗的麻紙、布或帛等在書畫背后復裱一層以起加固保護作用。后來,因舊屏風上拆下的書畫,需要保存,就發(fā)展成了真正意義上裝裱。裝裱書畫既為了保護,又為了給書畫以美觀的裝潢。但古代書畫華美的裝潢還有另一層意義,對帝王而言,是為了顯示其威儀。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飾,不足以一民"的說法。
至唐代李世民時,據(jù)《唐六典》記載,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秘書省有裝潢匠九人,專職官方裝潢。而且,裝潢形式也有嚴格規(guī)定,《名畫獵精錄》中記述:"貞觀,開元中,內(nèi)府圖書,一例皆用白檀香為身,紫檀香為首,紫羅褫織成帶,以為官畫之標志。"當時日本派使臣來我國學習書畫裝潢,唐太宗親自指定張彥遠對他們教授,可以說,日本現(xiàn)今的書畫裝潢,表現(xiàn)的應是唐代的制法。
宋代往往有畫意不全的絹本立軸,是因從屏上拆下再裝之故,也有邊上注有某畫第幾幅等字樣,說明是殘缺屏障改裝的。
北宋時對裝潢十分重視,裝裱師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北宋有"文思院",設六種待詔,裝裱師即為其中之一,列入正式的官職。至北宋宋徽宗時,在畫院中將裝裱師設為提舉官,同時頒布了正式的裝潢格式。
宋代裝裱格式十分嚴格,據(jù)宋高宗《翰墨》志記載:"紙書絹素,備成卷帙,皆用皂鸞鵲術錦褫,白玉珊瑚為軸,秘在內(nèi)府,用大觀、政和、宣和印章。"紹興御府時,除了對裝裱外表有嚴格規(guī)定外,還對具體操作技巧訂有規(guī)章制度。
宋時民間裝裱之風盛行。由于裝裱師位列官職,所以,裝裱是一件近乎風雅的事,比如米芾、王詵等,也都興致勃勃地清洗、裝裱、修改自己收藏的書畫。就此,米芾在他的著作《書史》和《畫史》中,都有記述。
書畫裝裱有以下幾種形式:
立軸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紙鑲綾邊、紙鑲旗桿邊等格式。立軸畫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檔"(緊包住書畫的綾、絹或紙的窄邊)、"隔水"(緊*書畫的那部分絹或綾)、"天地頭"(隔水上、下的兩部分絹或綾,上為"天頭",下為"地頭")、"包首"(書畫背包起首部位,在書畫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絲織品)、"驚燕"(裱貼于"天頭"上的兩條豎的綾或絹的條子)、"天地桿"(包卷在書畫兩頭內(nèi)的兩根木桿)、"軸頭"(套住"天地桿"暴露于書畫外的木桿的兩頭,卷畫時手握之處)、"簽條"(貼于包首上的絹或綾的長形條子,用于書寫書畫名)等組成。根據(jù)建筑物高低、畫心長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 一色鑲邊框的"天地頭"用同一淺色綾絹挖嵌或鑲成,不用"驚燕"。
② 二色裱由"圈檔"、"天地頭"、"驚燕"組成。"圈檔"隨畫心配色,"驚燕"與"圈檔"顏色相同,"天地頭"用蟹青、古銅等較深顏色。
③ 三色裱與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顏色比"圈檔"較深,"驚燕"色彩有別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頭"和"隔水"之間再加一層絹或綾的裱,故有三截。中間加的一截稱為"副隔水")顏色。
秦漢以前用桃木作板分寫"神恭"、"郁壘"神名,懸于門之左右,以為驅(qū)鬼壓邪之用。至五代,據(jù)《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自題:"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的聯(lián)句,世稱"題桃符",這是對聯(lián)的起始。宋時,民間廣泛張貼對聯(lián),后盛行于明清。
轉(zhuǎn)載請注明: http://www.hbhongyun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