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養(yǎng)殖電話 ;13807870715, QQ;224236488
藍孔雀體長91~228厘米,體重2750~6000克。雄鳥頭上具冠羽,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條白色的斑紋。頭頂、頸部和胸部為藍色。翅膀上的覆羽為黑褐色,飛羽黃褐色。腹部深綠色或黑色。尾上的覆羽形成尾屏。雌鳥頭上具冠羽。頭頂、頸的上部為栗褐色,羽緣帶有綠色。眼眉、臉部和喉部為白色。頸下部、上背和上胸部為綠色。上體其余部分為土褐色。翅膀具白色的邊緣。下胸部暗褐色。腹部暗黃色。虹膜褐色。腿、腳角褐色。[1]
藍孔雀和綠孔雀有一些差異,藍孔雀的腿、頸和翎羽較長,雌雄都有閃爍的金屬光澤,叫聲略低于綠孔雀。藍孔雀缺乏鞍羽。藍孔雀同種異性差異很大,雄性體的頸部、胸部和腹部呈燦爛的藍色,羽光彩熠熠,身披翠綠色,下背閃耀紫銅色光澤,覆尾羽長1米以上,可以豎起來像一把扇子一樣“開屏”。[2]
藍孔雀羽片上綴有眼狀斑,這種眼狀斑是由紫、藍、黃、紅等構成。開屏時光彩奪目,尾羽上反光的藍色的“眼睛”可以用來嚇天敵。藍孔雀還會抖動其尾羽,發(fā)出“沙沙”聲。雌性藍孔雀比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鳥的吸引。雌性相對于雄鳥雌鳥比較小,很不顯眼,其身長僅約1米,重2.7至4千克。羽色主要為灰褐,無尾屏,無距。幼孔雀的冠羽簇為棕色,頸部背面為深藍綠色,羽毛松軟,有時出現棕黃色。[3]
棲息于2000米以下的開闊稀疏草原或有灌木叢、竹叢的開闊地帶,從平原地帶到高山地帶的森林、灌叢中。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一雄多雌集小群活動。晚上則棲息在高枝上。
不善遠距離飛翔,雙腿卻十分強健,奔走如馳。性機警。鳴叫聲非常洪亮。以野果、草籽、芽苗和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
1.集群性強:在野生或家養(yǎng)下,自然選擇配偶,即一雄多雌(1:3~5),家庭式活動,在一定活動范圍內,集體采食與棲息,極少個別活動者,一旦丟失一只會吵鬧不休,對另群的個體不予采納。
2.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在圈養(yǎng)情況下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飼養(yǎng)情況。喜歡吃梨、黃泡等果實,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還食用一些昆蟲如蟋蟀、蝗蟲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動物??兹傅膭游镄允澄镏饕园紫仦橹?。
3.活動:雙翼不發(fā)達,不善飛行,而腳強壯有力,善疾走奔跑,在逃竄時多為大步飛奔,覓食一般在清晨和黃昏,清晨來到溪邊喝水、邊清洗羽毛,然后一起去樹林中覓食,炎熱的正午則在蔭涼的林中休息,黃昏再次采 食。晚間則飛上樹枝休息。行動敏捷,腳強健,善奔,有一定高飛能力,在繁殖期間公孔雀有求偶行為并“開屏”,母孔雀也能用喙吻公孔雀的頭、臉部。
4.毆斗性:在繁殖期間公孔雀間常因爭偶而發(fā)生劇烈毆斗,也常傷及母孔雀。
5.叫聲:藍孔雀公孔雀“哇—哇”聲拖腔長,叫聲似老鴉,甚不悅耳。
6.生長周期:性成熟遲,22周齡開始性成熟。壽命長,藍孔雀的壽命長約20~25年。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伊朗、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引進澳大利亞、巴哈馬、新西蘭、新加坡、美國(夏威夷)。
繁殖期為6~12月。營巢于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時雄鳥的羽毛特別綺麗。常見數只雄鳥追隨于雌鳥周圍,并把艷麗奪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開如扇狀,不斷抖動,并相互摩擦而發(fā)生“沙—沙” 的音響。雄鳥為爭雌還發(fā)生格斗。巢營于郁密的灌木叢、竹藪等的高草叢間。巢異常簡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窩,并襯以雜草、枯枝、落葉、殘羽等。雌鳥每隔一日產一卵,多在黎明產下。卵每產4~8枚,一般為5~6枚。卵呈鈍卵圓形,殼厚而堅實,并微有光澤;呈乳白,棕或乳黃色,不具斑點。
孵卵由雌鳥承擔,經28~30日才孵出雛鳥,雛鳥有隱蔽于雌鳥尾下的習性。生長緩慢,第一年的幼鳥與雌鳥略同,而雄性幼鳥的頸部則色彩較鮮艷。第二年的幼鳥與同性別的成鳥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臉上裸露部呈藍色和黃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時雄性幼鳥具有完全成長的尾屏。
藍孔雀尚缺乏品種標準與生產指標,但可根據外貌、體重、生長發(fā)育、產蛋量、孵化率等性狀進行選擇。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選擇健康、羽色鮮艷、腳有力、趾不彎的個體。應進行編號,以防近親交配。為此,應向不同單位引進具有不同血統(tǒng)的種藍孔雀,索取系譜資料。藍孔雀與綠孔雀可以雜交,其雜種后代完全能育。
藍孔雀的繁殖期有強烈的季節(jié)性,一般在6~8月份。但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繁殖期往往可提前和延長,從而延長了產蛋季節(jié)。
一、發(fā)情與求偶
成年的藍孔雀,特別是公孔雀常常追逐母孔雀,并將華麗奪目的舵羽上的覆羽(200根以上)通過皮肌的收縮,高舉展開如扇狀,俗稱“開屏”,并且不斷抖動,索索作響,并可多次開屏,每次長達5~7分鐘之久,且左顧右轉,翎羽上的眼狀斑反射著光彩,引得母孔雀頻頻接近公孔雀。在群養(yǎng)情況下,為爭配偶常引起劇烈毆斗,有時已發(fā)情的母孔雀被公孔雀追得無奈而致受傷。
二、交配
公母配種比例為1:3~5,母孔雀交配15天后開始產蛋,為此要在角落處挖一沙坑,放好沙供其產蛋用。應有專人值班揀蛋,免發(fā)生食蛋癖或誘發(fā)抱性。
分為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兩大類。
一、自然孵化
最好利用抱性強烈的烏骨雞及土種草雞來代孵,并用醒抱藥催醒有抱性的母孔雀。一般體型小的抱雞只能每次抱孵4~6個孔雀蛋。在孵化期間,將抱雞每天上午、下午定時放出或抱出2次,進行排糞,同時供應飲水和谷粒,約15分鐘后抱回繼續(xù)孵化??兹傅姆趸跒?6~28天,其中于第7、14和21天分別驗蛋。
二、人工孵化
凡孵禽的電孵機,只要將孵化盤按孔雀蛋的尺寸改制后即可孵化。按常規(guī)消毒種蛋與孵化設備。孵化工藝基本相同。
(1)溫度平面孵化器內溫度38.5~39.5℃,立體孵化機內溫度37.5~38℃。孵化室內溫度維持在24~27℃。出雛期溫度下降0.5℃,至于采取恒溫孵化(分期入孵)或變溫孵化(一次入孵)由入孵者據生產而定
(2)濕度相對濕度維持在60%~65%,出雛期最好采用70%,孵化室相對濕度保持65%~70%。
(3)翻蛋頭7天最好每隔半小時到1小時翻蛋1次,第2周1~2小時翻蛋1次,以后每3小時翻1次蛋。出雛前3天落盤后停止翻蛋。
(4)晾蛋一般不超溫可不晾蛋,中后期每天可晾蛋15~20分鐘,晾至30℃時(眼皮感覺不熱)為止。由于孔雀蛋蛋殼較厚,開頭幾天溫度與濕度不能偏低,后期通風與濕度也應高些,才能正常出雛。
一、育雛期的飼養(yǎng)管理
育雛期為2個月。初生孔雀為黃褐色絨羽,頭頂及背部略深,腹部色淺,飛羽為黑褐色。一般都采用人工育雛法,1~20日齡采用網養(yǎng)或籠養(yǎng)。每個網架長250厘米,寬200厘米,底網高60厘米,室內外均設棲架,應提倡籠 育,可利用雛雞用籠。
籠育雛溫度與濕度:1~10日齡34~38℃,11~20日齡28~26℃,21~30日齡26~24℃。以后羽毛增多,可以與室溫相同。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
日齡日喂次數飼料1~10月,每天4次熟雞蛋、粉料、青綠飼料、面包蟲、補充飼料。11~30月,每天3次熟雞蛋、肉沫、粉料、青綠飼料、面包蟲、補充飼料,31~60月,每天2-3與上同。再加玉米渣、高粱等。
每群飼養(yǎng)量以40~50只為宜,隨日齡增加而降低飼養(yǎng)密度。采取自由采食和飲水。保持環(huán)境安靜,防止驚群。并建立信號條件反射以便于管理。定期消毒、驅蟲和防疫、滅鼠、防獸工作。及時隔檢病雛。
二、育成期的飼養(yǎng)管理
育成期是指61日齡至成年(2年)前生長階段。育成舍的室內約占1/3面積,運動場網高5米,室內外設棲架,飼養(yǎng)密度為20只/100平方米。飼料以純合顆粒料最好,每天喂2次,青綠飼料喂2次,應定期檢測體重。如作為商品肉用仔孔雀,飼養(yǎng)8個月齡后能達到3.5~4公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