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像是用銅或者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像。漢傳和藏傳是其兩大支柱。目前在市場上常能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以藏傳佛像居多。漢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顯教流行期的犍陀羅、馬土臘等幾種造像風格和手法,造型相對簡單,形象敦厚溫和,大多是一頭二臂,以寂靜像居多;藏傳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東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克什米爾等幾個藝術(shù)流派的影響,造型以憤怒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有坐、立、舞等各種姿態(tài)。
明清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藝術(shù)之一。明代由于寺院的廣建和民間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給宗教領(lǐng)袖的需要,使得金銅造像迅速發(fā)展,并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豐滿、造型優(yōu)美、金色充足、藝術(shù)水平極高。
清代造像繼承明代風氣,精工細作,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現(xiàn)在這些造像不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更是珍貴的民族藝術(shù)遺產(chǎn),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寶愛。本書作者利用博物館和民間的豐富資料編寫本書,詳細闡明了明清金銅佛像的發(fā)展史,及金銅佛像(大莊嚴佛像)的收藏常識、投資分析、拍賣品鑒賞。書中附彩色插圖百余幅,介紹了百余尊不同佛像的拍賣信息及常析與評點。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簡稱,由于形相皆以釋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
心中有佛是佛緣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nèi)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質(zhì)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于執(zhí)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
放棄非分的欲望是佛緣佛緣,是少一些強求的欲望。佛說,未斷我愛,不如潔凈。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今日的執(zhí)著,可能會造成明日的后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你自己的內(nèi)心放不下強求的欲望。放下非分的欲望,便是佛緣。
平和的面對生活是佛緣佛緣,是一種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穩(wěn)定,它很容易受引誘,更會在光怪陸離的誘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占有,得不到片刻清閑,失去生活的快樂,卻帶來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擾和煩惱。佛教會我們用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讓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對生活便是與佛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