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翰兒朵。這里指的是古代蒙古貴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窩裹陀”,又稱“宮帳”。這種蒙古包跟一般的蒙古包相比較主要有三個特點:
其一,容積很大。普通蒙古包高大概是十三、四尺,寬五、六尺。古時的翰兒朵則高大得多。據(jù)魯不魯乞記敘:“他們把這些帳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的時候能夠達到三十英尺寬。曾經(jīng)我有一次量一輛車在地上留下的兩道輪跡之間的寬度,為二十英尺。當帳幕放在車上的時候,它的兩邊伸出車輪之外的部分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經(jīng)數(shù)過,有一輛車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帳幕……”這種用二十二條鍵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創(chuàng)造。
其二,古代貴族用的翰兒朵非常的富麗堂皇。(黑韃事略)徐霆注云:“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它的材料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的是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余條線曳住,閉與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第184節(jié)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撤帳?!背穾ぜ醇毭?,此處為細毛布做成的金碧輝煌的拒帳。這種經(jīng)過裝飾以后的宮帳也叫“金殿”。
其三,宮帳的造型和蒙古包稍微有些區(qū)別。宮帳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烏尼并豎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就像人的脖子似的。魯不魯乞稱蒙哥汗的宮殿為“有頸發(fā)屋”。據(jù)《水晶鑒》的記載:“有天宮之帳曰宮帳”。宮帳上面是葫蘆形的,葫蘆則象征的是福祿禎祥;下面呈桃兒形,桃兒形模仿天宮。有的老人說,它是:“制勝觀音座,天宮潘桃樣”?,F(xiàn)在成吉感汗睦寢地,邵爾多斯的伊金霍洛還保存有這種宮帳的造型。據(jù)作者所見,宮帳金頂輝煌,蒙古包用黃緞子彼蓋,其上還綴有藏綠色流蘇的頂蓋,極為富麗,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特有的建筑藝術風格。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笔羌?、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tǒng)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chuàng)造的這種居所,易于拆裝,便于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xiàn),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shù)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wǎng)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shù)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nóng)半牧區(qū)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后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摸索,尋找適合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它觸入了中國專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適合游牧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具有以下優(yōu)點。首先,蒙古包呈圓形,阻力小,冬季少積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遷,易于拆散;最后,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簡便。用自己生產(chǎn)的羊毛氈子,用附近生產(chǎn)的柳、榆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氈匠都可完成。
由于蒙古包相對簡易,搭建一座蒙古包并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但搭建一座體面的蒙古包,對于長期游牧的草原牧民來說,是經(jīng)濟實力的反映,也是很值得重視和慶賀的事。即使是蒙古包的更新頂蓋,增加哈那或更換套瑙、門框,牧民都很重視,常常用美酒和奶食品的德吉來獻祭和向蒙古包的主人祝福。如果蓋的是新蒙古包,尤其是為新婚夫婦準備的包,那可要舉行一次相當規(guī)模的儀式和慶?;顒恿?。主人要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宰羊設宴歡聚一堂。
所以說蒙古包雖然是可遷移的,蒙古包大小的區(qū)分也是象征經(jīng)濟實力的,大家都極其的重視,跟我們現(xiàn)代房屋平米的大小是一樣的。過去蒙古貴族例如可汗和親王的蒙古包則是最豪華的,都是十二哈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