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拆卸順序,與搭蓋正好相反。把苫氈的帶子、圍繩的活扣解開,外面三層圍繩去掉,一根一根盤好,放在牛糞筐里。拆卸蒙古包的時候,首先要把頂氈取下來,抖落上面的塵土,放在包北較遠的地方。再從頂棚開始拆卸。先從上面的那層開始,然后先取后面外層的頂棚,后取前面外層的頂棚。打過土后,將帶子放在里面,把頂棚左右兩邊對折起來,再將上面的部分折回來。取下頂棚外面的氈子以后,把圍氈上面的圍繩解開,把西北、東北的圍氈取下,豎著折起來卷放好。苫氈全部取下來后,開始拆卸蒙古包的架木。先取得是套瑙,先將壓繩解開,把內(nèi)圍繩稍放松以后,套瑙才能取出來。然后把烏尼取下來。拆卸哈那時,先將拴在每一個哈那口子的繩子解開。哈那拆下縮小后,疊在一起,這樣捆扎也很方便。哈那的拴繩解開以后,從西邊開始卸哈那,最后把門框取下。
運載方法
蒙古包遷移的時候,一般用牛車或駱駝馱運。搬遷的時候,佛像、頂氈、氈門、套瑙一定要走在前面。把箱柜、哈那、烏尼捆成長方形狀,上面再放木門、氈門,在上面是套瑙,套瑙的上面是頂氈包裹的佛像。
牧民搬家的時候,鄰里都要來幫忙,將氈包等裝捆到車上以后,把熱茶、奶酪、餅子拿到蒙古包的原址上,為他們送行。先走的是佛像和套瑙,駝駝行動以前,牽駝的女人開始穿衣。這家的尊長為她鞴馬。女人牽上駝駝以后,繞著蒙古包的舊址,從東向南,順時針轉(zhuǎn)一圈,再上馬離去。這家尊長在氈包的舊址上穿好新袍,騎馬跟在駱駝的后面。主要是看看馱子是否傾斜、是否有東西掉下。小畜總是在最后,由老人和孩子趕著前進。
蒙古包運走以后,要把原址打掃干凈,牛練繩下面的糞便要清除,春秋季節(jié)一定要把火種撲滅。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后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巖畫上,已經(jīng)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當時已經(jīng)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huán)、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jù)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是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的。據(jù)《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chǎn)生。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征蒙古族特別的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diào)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云,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xiàn)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xiàn)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到現(xiàn)在,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tǒng)服飾的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創(chuàng)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