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jù)《禮記》所載,古代皇帝祭祀“八蠟”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于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zhàn)勝了南梁敵軍。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jì)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庇纱丝芍?,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更尊封已死功臣為城隍,其中有:霍光和紀(jì)信等。唐代祭祀城隍為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zāi)諸事,已出現(xiàn)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到宋代,由于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佑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dāng)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guān)系。 其后的元朝,除在京都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圣王”。
【地母至尊】——民間神靈信仰之一,臺灣道教推崇祭拜的主要神靈。
◇【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籍民、廣東潮汕地區(qū)所奉的地方守護神。
◇【臨水夫人】——又稱大奶夫人、順懿夫人,神姓陳名靖姑。福建和臺灣閩南籍民崇奉的女神。
◇【三山國王】——廣東粵東地區(qū)及臺灣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護神。
◇【黃大仙】——是我國東南沿海,尤其是港澳地區(qū)信奉的地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