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以石材為原材料雕塑成獅子的形象,具有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的雕塑品。最早的石獅是東漢高頤墓前的石獅。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中國的宮殿、寺廟、佛塔、橋梁、府邸、園林、陵墓及印鈕上都會看到它。但更多的時候,石獅是專門指放在大門左右兩側(cè)的一對獅子。
獅子形象始于漢朝,《穆天子傳》"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晉郭璞注"狻猊,獅子。亦食虎豹。"
相傳東漢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后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
不知從何時起,獅子就成為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guī)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zhì)樸;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擺放石獅子后,店鋪或行政機關(guān)和小區(qū)門口,忌諱供奉八卦鏡、龍龜、鷹、文昌塔、泰山石。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wèi)大門的神獸,這種習(xí)俗大約形成于唐宋之后。據(jù)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見《文史知識》1998年第9期)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墻、有坊門便于防火防盜的住宅區(qū),其坊門多制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fēng)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wèi)大門的雛形。宋代以來,坊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有錢人家為了張揚自家的聲勢,便把原來坊門的樣式簡化,改造為門樓,仿象原來坊門所用的夾柱石那樣,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此風(fēng)被保留下來相沿成習(xí)。
如今,石獅子已經(jīng)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續(xù)下來,這其中的迷信色彩不再有人去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