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影壁和照壁的文章中,普遍認為影壁即照壁、照壁即影壁,把二者等同,只是稱呼不同而已;也有人認為,大門外的叫影壁,大門里面的叫照壁。照壁和影壁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是一回事,為什么有兩個稱呼?如果不是一回事,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帶著這些疑問,小編對二者的區(qū)別、聯(lián)系及種類進行了一番研究。
一、 照壁與影壁的關系
二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本質上具有聯(lián)系和形式上的明顯區(qū)別。因而,可以在宏觀上把二者混為一談,但必須在微觀上區(qū)別對待。
(一)照壁與影壁的聯(lián)系。二者的根本聯(lián)系在于建筑屬性基本一致,即都是受風水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建筑形式,都屬于小品類或附屬類建筑。同時,二者也都是傳統(tǒng)吉祥文化、家風文化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這也是人們經常把二者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
郟縣山陜會館一字外照壁
(二)照壁和影壁的區(qū)別。照壁和影壁的區(qū)別雖然都在形式上,但區(qū)別點很多很大,其根本的區(qū)別是照壁的獨立性和影壁的附屬性。表現(xiàn)為:
1、附屬物不同。照壁和影壁雖然總體上都是附屬性建筑,但附屬的程度不同,附屬物也不同。照壁附屬于整個建筑群,相對獨立,而影壁則附屬于一道門或一面墻,不具有獨立性。
2、位置不同。 照壁一般建在處于中軸線上門的內外兩側,門外側的叫外照壁,門內側的叫內照壁。白族民居照壁位置比較特殊,一般建在大門一側且正對正房,權且稱之為正照壁。
外照壁
附屬在大門里面山墻上的影壁叫內影壁,也叫“座墻影壁”、“倚墻影壁”。附屬建在院內垂花門兩側的院墻,也是內影壁;附屬于大門并建在門兩側的叫外影壁。
座墻影壁
3、照壁的作用全面,影壁的作用有限。二者所處的位置,決定了發(fā)揮作用上的區(qū)別。影壁的作用更多是裝飾性、文化性,而照壁的作用則是綜合性的。如:
古時,傳說住宅的門前會有鬼魂經過,而鬼魂只走直線,不會拐彎,于是便在院門口修起一堵墻來,這樣可以將鬼魂阻擋在門外。建造照壁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從建筑學上來說,照壁可以阻隔空間,將院內的人、事、物都隱蔽起來,起到*視線、保護隱私的作用。據(jù)《荀子?大略》中講:“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這種內隱不泄、外避窺視的心態(tài),既是古代禮制的要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內斂性格在建筑上的反映。
古人認為,強風直入廳堂,不但不利藏風聚氣,而且有“直來直去損人丁”的隱憂,對主人不吉。為了緩沖氣流,使氣流繞影壁而行,就需在大門內或外置一堵墻,起到擋風化煞、趨利辟邪、防寒保暖、祈福納祥等調節(jié)“風水”的作用。所以,設置照壁調節(jié)氣流,正符合中國古建“曲則有情”和“前有照,后有靠”的風水要求。
除了修墻,古人還有其他規(guī)避方法。如古建筑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都有前后門。為了防止氣流直沖,室內靠后一側一般都有固定的木屏風,行人需繞過屏風出后門。
室內木屏風,阻斷氣流和視線
既是現(xiàn)在,很多單位門前立的石頭,也是起到照壁的作用。
有多種用途的門前石。立于門內的,單獨起照壁的作用。
4、結構不同。照壁是獨立的雙立面建筑,有正反兩面,且雙面裝飾。不管是外照壁還是內照壁,與大門相對的一面即為正面,也就是說,出入大門與人正對的一面是正面;影壁一般是單立面建筑,附屬大門左右兩側的影壁雖然是雙立面,但也只裝飾一面。另外。照壁和影壁的基、體和頂均有區(qū)別,尤其是頂區(qū)別更大,照壁有歇山頂、懸山頂、卷棚頂?shù)葮邮?,可以有多種建筑等級,而影壁多為單坡或雙坡硬山頂。
5、建筑規(guī)模不同。照壁,尤其是外照壁,有相對自由的建設空間,建設規(guī)??纱罂尚?。如南京夫子廟前的照壁長達110米,高10米,是中國最長的照壁,有“天下*壁”之稱。
南京夫子廟照壁
而影壁則受大門和墻壁高低寬窄的限制,一般小巧玲瓏,其規(guī)模無法與照壁相比。
小巧玲瓏的座墻照壁
二、照壁的種類
(一)按位置,可分為外照壁、內照壁和正照壁。選擇在何處建照壁,主要受建筑性質影響,也與周邊環(huán)境有關。
1、外照壁一般多用于衙署、寺廟、會館等公共建筑群大門前,如內鄉(xiāng)縣衙門前的照壁。但也有個別豪門大戶建外照壁的,如山西喬家大院就在門前建外照壁。
內鄉(xiāng)縣衙門口的照壁
喬家大院照壁正面
2、內照壁一般多用于民宅。鞏義康百萬莊園的照壁,受環(huán)境影響,就在大門內側。個別公共建筑也有內照壁的,如新華門內的照壁。
康百萬莊園正對大門的內照壁
3、正照壁,是白族民居照壁的特有形式?!叭灰徽毡凇笔前鬃鍌鹘y(tǒng)民居建筑形式,“三坊”是指兩層三開間的正房和兩廂房;“一照壁”即與大門處在一個平面,正對正房的照壁。因照壁正對正房,姑且叫正照壁。白族民居的大門都開在廂房一側,正對上房的位置留出來建造照壁。白族照壁是白族人民吸收漢族文化,并與本族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極具特色,被稱為“會說話的墻”。因照壁透露著主人的姓氏和家風,是一家人的門面,所以倍受重視,一般都建得比大門更高大氣派,裝飾也別具特色。
白族民居的照壁與大門
從院內看照壁
(二)按形狀可分一字壁、凸字壁和雁翅照壁等。
1、一字壁最為普遍,形式變化無非是長短的區(qū)別?,F(xiàn)存最長的一字璧是南京夫子廟照壁,長達110米。短的也就1—2米。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北海九龍壁,長25.52米。兩面有紅黃藍白青綠紫七色琉璃蟠龍十八條,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一字璧雖簡潔單調,但從長度里見氣勢,多用于重要建筑門前。
北海的一字照壁——九龍壁
2、凸字壁是一字壁的變形,由主壁和兩副壁組成。凸字壁克服了一字璧的單調,頂部和側立面都呈凸字型,建筑工藝復雜。其特色是在變化中突出中間部位作為照壁的重點,增加了一面墻的藝術特色,賦予磚瓦以生命。
喬家大院照壁背面百壽圖
3、雁翅照壁是凸字壁的變形。兩副壁同角度內折,如大雁的兩個翅膀一樣,故叫雁翅照壁。這種形制的照壁除了繼承凸字壁的藝術性外,又有所創(chuàng)新。副壁內折方向為正面,面對大門,從風水上講更聚氣;背面兩翅內折,更有利于行人繞壁。所以說,此種照壁集風水、藝術與便利于一身,無疑是照壁建筑之精品。
五臺山龍泉寺照壁
(三)按材質分琉璃照壁、磚照壁、石照壁、木照壁、土照壁。照壁是我國皇宮王府到普通百姓共同的需求,相應的根據(jù)地位和財力,自然有多種材質的照壁。
1、琉璃照壁。在中國古代,琉璃是一種受到嚴格控制的建筑材料,為皇家建筑或寺廟建筑專用建材,或經官方特許才能使用。所以,琉璃照壁多出現(xiàn)在皇家建筑或寺廟建筑門前。
大同明朱桂代王府九龍壁
襄陽明襄憲王府前綠影壁
社旗山陜會館門前的琉璃照壁
2、石照壁。民間很少使用石照壁。位于北海公園北岸的“鐵照壁”,其實是由中性火山塊礫巖雕成的。因色彩和質地似鐵,故稱鐵照壁。
北海公園的“鐵影壁”
故宮西六宮里的大理石照壁
3、木照壁。由于木照壁不易長久室外存放,所以民間幾乎不用。我們在故宮里倒可以看到不少木照壁。一般有中間封死和中間可開閉兩種。
中間封死的木照壁
中間可開閉的木照壁
4、磚雕照壁。磚雕照壁是中國傳統(tǒng)照壁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建造數(shù)量最多的照壁。
精美的磚雕照壁
5、土坯照壁。最窮苦的百姓, 即使用土坯也要壘出個照壁來。下圖中的土坯照壁,更是在壁體上建一神龕,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可見有多強烈。
老百姓家最簡陋的土照壁
三、影壁的種類
(一)附屬于大門、二門的八字形影壁。此影壁與大門口成一定角度的夾角, 稱為'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由于大門后退,兩側影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變氣流方向的作用;在門前形成的小空間,做為進出大門的緩沖之地。在兩側影壁的烘托下,大宅門顯得更加內斂深邃 。所以,這種影壁大量使用于衙署、寺廟或高門大戶門前。
附屬大門的影壁
附屬于二門即垂花門的影壁
(二)附屬于墻的影壁。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建造的紫禁城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壁長29.47m,高3.59m,厚0.45.9m 。
紫禁城九龍壁
民宅大量的影壁,都是附屬于廂房山墻的單面影壁。
座山影壁
四、照壁與影壁的組合運用
照壁、影壁一般單獨使用,只有在重要建筑或重要位置的門口才組合使用。主要有兩種組合模式。
(一)外影壁與內照壁組合。如中南海新華門就是二者結合的范例。兩側的標語墻就是外影壁,門里的“為人民服務”墻就是內照壁。這種組合建制,既保證面前有開闊的氣勢,又有阻擋視線使門內深不可測的神秘。
新華門的外影壁與內照壁
新華門的內照壁
另一種是在民宅多進院落的垂花門處。垂花門是分隔外院與內宅的一道門,為了確保內宅的私密性,也是采取外影壁與內照壁相結合的方法。此處的內照壁一般為木質照壁。
垂花門內側的是木照壁。進出垂花門需走兩側小門
(二)外照壁與外影壁的組合。在南陽內鄉(xiāng)縣衙大門前,就是才有這種組合。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宣化坊、大門。一字形照壁和大門兩側的八字形影壁,圍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這種建制既拉長了建筑群的縱深,又營造了衙署門前的莊嚴氛圍。
一番研究下來,總算把照壁和影壁進行了區(qū)分。照壁,就是建在大門內外中軸線上獨立的一段墻, 因人進出必與之打照面,所以叫照壁。古代把照壁稱蕭墻、塞門,指的是內照壁。影壁,是附屬于門兩側的斜墻或附屬于山墻的“假墻”。照壁和影壁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照壁的獨立性和影壁的附屬性。
不問區(qū)分之意義,只求能自圓其說。若有三分道理,您點個贊;若是一派胡言,歡迎您批評指正。